人文大師系列講座,讓我們乘坐時光機,一同走過五千年足跡~
【第四站】
時間:2024年7月26(星期五)14:30–16:30
地點:科學大樓1樓–寰宇空間
主題:五千年前是誰跨越了臺灣海峽:南科考古發掘研究的理解
講師:李匡悌(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人類學博士)講師簡介
講題摘要:
我經常有意無意地在不同場合向聽眾或同學們提問:臺灣在什麼時候形成島嶼環境的?不少人無法確實明白這問題的核心;我於是換個方式詢問:臺灣海峽什麼時候形成,導致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無法經由陸橋往返兩地?匪夷所思的是,從數千萬年到數十萬年前,各種時間深度的答案應有盡有。
眾所周知,有文字記錄臺灣歷史的時間並不久遠,根據目前現有的資料顯示,最早且最具體描述臺灣島上風土民情與社群生活的文字,應屬西元1603年陳第所寫的〈東番記〉。字裡行間說明的對象,被認為是臺南西拉雅平埔族的生活圖像,以及當時所見到的山川地景與自然資源。綜觀所有文獻上的文字都不早於十六世紀。或許當時根本沒有任何概念意識到什麼時候臺灣島開始有人類活動。
近20年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隊在臧振華院士的領導下,於南科及其周邊地區將近2000多公頃的周邊上,總計發現7、80處考古遺址,並在其中34處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總面積超到12萬多平方公尺,出土的考古遺物與遺跡,數量龐大、類別繁多。
考古材料豐富,保存良好是南科園區考古遺址群的特色之一;考古文化多樣性,縱深可追溯長達五千年。整個南科考古遺址群發掘面積廣大,極具時間與空間的變異性,對於臺灣古代歷史的了解提供了關鍵性證據。這些考古材料不僅是為臺灣南部地區人類住居與開發的過程提供了豐富具體的數據外,對於整個臺灣的古代歷史也提供了許多關鍵性的證據。
五千年前是誰跨越了臺灣海峽?南科考古遺存可作為早期人群遷移的實驗室。這些研究成果的說明與解釋,充實了臺灣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生活方式的了解,也提供更多有關古代南島語族由亞洲大陸向海洋擴散的新證據與新認識。
今年適逢臺南女中語資班成立二十週年,謹以臺灣考古發現五千年來島嶼上發生的生活故事與師長們、同學們以及校友們一起分享,現階段從考古材料裡,藉由分析研究所獲得對臺灣史前和歷史時代文化內涵的最新理解。
報名網址(含講座內容):請點我!(7/22截止)